一张在高原演训场流出的照片,让军迷圈子炸开了锅。图中,身穿星空迷彩的战士肩扛一具先进的反坦克导弹,但脚边却突兀地放着一个折叠小马扎。这套组合看着有点“混搭”,一边是价值数十万的“坦克开罐器”红箭-12,一边是几十块钱就能买到的马扎。
这画面难免让人好奇,难道是我们的战士在战场上还追求安逸?美军操作同类“标枪”导弹时,不都是直接往地上一坐就开火吗?这个不起眼的小马扎背后,其实藏着大学问,也恰恰是中国军工智慧的一种体现。
一个马扎,解决一个大问题
秘密就藏在导弹发射的瞬间。红箭-12和美国的“标枪”导弹虽然看起来像,但工作原理有关键区别。“标枪”用的是“软发射”技术,导弹先被低速推出发射筒,飞到安全距离后主发动机再点火,尾焰对射手影响很小。
红箭-12则采用固体燃料发动机,导弹离筒时就带着巨大的能量,尾焰和冲击波相当猛烈。如果射手直接坐在地上发射,发射筒尾部离地面太近,高温气浪会直接冲击地面,掀起大量的沙石尘土,不仅可能伤到自己,扬起的烟尘也会暴露目标。
这时,一个小马扎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。战士坐在大约30厘米高的马扎上,整个身体和发射筒都被抬高,筒尾和地面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安全的排气空间。猛烈的尾焰会向射手后方的斜上方喷去,完美避开了地面,既保证了安全,也提升了射击的稳定性。
这种看似“土味”的办法,其实是从无数次实弹训练中总结出的最优解。有些部队甚至更干脆,直接把导弹包装箱里的泡沫前护盖拆下来垫在身下,打完就扔,连回收都不用。这说明我们的部队,已经把这件新武器的脾气彻底摸透了。
不止一种弹,不止一种打法
这种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的思路,贯穿了整个红箭-12武器系统的设计。我们现在所说的红箭-12,其实并不是指单一型号的导弹,而是一整套发射系统,它可以兼容两种不同的弹药。
最早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那个版本,性能极为强悍。它的导引头是当时先进的非制冷红外成像型号,开机反应快,不像“标枪”那样需要好几分钟冷却。其破甲深度超过1100毫米,足以洞穿地球上任何现役主战坦克的装甲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,就是贵,单套造价可能高达10万美元。
战场上不光有昂贵的坦克,还有大量的轻型装甲车、碉堡和火力点。如果每次都用顶配导弹去打,成本实在太高,平时训练消耗也吃不消。于是,一款由民营军工企业开发的GAM-100导弹应运而生,并被整合进红箭-12系统。
这款导弹的性能稍作取舍,比如破甲深度降到了800毫米,发射时会产生明显的白色烟雾。但它的核心优势是便宜,据说成本只有原版的一半。800毫米的破甲能力,对付绝大多数目标也绰绰有余了。
这样一来,就形成了一种“高低搭配”的灵活组合。精锐部队执行攻坚任务时,使用原版高性能弹药;普通单位则装备经济型弹药,用于日常训练和应对一般目标。这种精打细算的思路,让我们在控制成本的同时,迅速让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在全军铺开。
专治各种不服的“天灵盖”打击
成本控制了,但红箭-12的杀手锏可一点没含糊。它最核心的威胁来自其独特的攻击模式。在“攻顶模式”下,导弹会以一个高抛弹道飞向目标,在抵达坦克正上方时,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猛扎下来。
现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防护动辄等效800毫米以上,坚不可摧。但它的头顶却是最薄弱的软肋,装甲厚度通常只有30到50毫米。红箭-12的串联战斗部就是为此而生,它能先引爆坦克的反应装甲,然后主战斗部再进行穿透,1100毫米的破甲深度足以让任何坦克身首异处。
更绝的是它的抗干扰能力。传统反坦克导弹依赖追踪热源,敌人释放热焰弹就能有效干扰。红箭-12的成像导引头则不同,它通过人工智能识别目标的轮廓特征。在演习中,即便目标车辆释放干扰弹,导弹依然能牢牢锁定坦克的轮廓,命中率高达85%以上。
除了打坦克,它还有“直射模式”,可以像火箭筒一样平飞,精确打击4000米外的碉堡、直升机甚至是小型舰艇,让步兵班组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超视距打击火力。
结语
从2014年首次亮相,到2021年悄然现身雪域高原,再到2023年开始大规模列装,红箭-12的十年,是中国单兵武器体系化发展的一个缩影。它不仅解决了我们有没有先进单兵反坦克导弹的问题,更用一种极其务实的方式解决了怎么用好、怎么用得起的问题。
如今,它不仅在中国军队的演训场上频繁亮相,在国际市场上也颇受欢迎。巴基斯坦陆军甚至围绕它开发了“游猎小组”战术,在2023年的克什米尔冲突中,给印度的T-90坦克群带来了巨大压力。
当我们的战士坐在那个不起眼的小马扎上,托起这具22公斤的杀器时,他所信赖的,不仅仅是一枚导弹的威力。他信赖的,是一整套融合了技术创新、成本管控和实战智慧的作战体系。这张小小的马扎,和它身后的导弹一起,共同诠释了现代战争的真谛:胜利的关键,不在于单一武器的参数有多亮眼,而在于如何让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,都变得聪明、高效且致命。
炒股配资官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