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肖小跑,作者:肖小跑,题图来自:AI 生成
上周四的线下活动圆满结束,大家很热情,嘉宾很卷,干货很满。有 AI、有宏观,还有现场的 AI agent demo。整体很精彩,有一种经济上行期的美。
直到尾声 Q&A 环节,问题又把我们拉回到了经济下行期的现实。
大家主要关心的是:
1.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再叠加势不可当的 AI,年轻人到底还有什么机会?
2. 那怎么办?
一
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挑战。对 00 后(Z 世代)来说,挑战叫做:所有和人生规划相关的线性回归不 work 了。比如:
卷教育线性回归不出"就业",或者回归的结果是"灵活就业"。
工资收入线性回归不出"买房"和退休。
其实美国的 Z 世代也一样,目前美国人买房的中位年龄大约是 54 岁,在 1980 年代是 34 岁。藤校毕业也可能找不到工作。
来感受下美国毕业生的失业率:
不只是中国和美国,欧盟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日本都一样:
线性回归这道题解不出来了,怎么办?
最直接的情绪是迷茫。不用我说,现在大家都应该感受到了,各种文章讨论年轻人的精神状态,虚无主义蔓延。其实都不用看文章,路上随便擦肩而过一个 Z 世代,迷茫和困惑就扑面而来——真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于是他们被冠名为"被拒一代"(the most rejected generation):求学被拒、求职被拒、买房无门。"拒绝"都可以用来下饭了。
这还没提 AI 呢,如果 AI 真的取代入门级牛马工作,那工作的门都摸不到了,职业生涯该从哪儿开启呢?
每次科技大厂们进行过" AI 又飞跃了"的发布会之后,UBI(全民基本收入)这个词就会被再次提出来。先不讨论 UBI 这件事在经济学上如何 work,更深层的问题是:就算发钱了,做人还是需要意义和目的。工作不全是为了产出,而是求一个意义(purpose)。没有意义感的时候,社会的躁动和动荡就会袭来。
我们希望 AI 会做大蛋糕,而不是自己先把蛋糕吞了。但这中间的过渡期比较可怕,因为脚下的"安全网"还没建呢。
二
更惨的是,Z 世代还不幸做了小白鼠。
有人把 Z 世代进行了进一步细分:1.0 和 2.0。我觉得其实还可以有个 1.5 版本:
1.0 版本:抢在疫情前毕了业,在疫情期间入职场,在云端开启职业生涯,亲历了工作模式的重塑。
1.5 版本:Zoom 大学首届毕业生,数字原住民雏形,对友谊、人际关系、"社会"运行规则的基本理解都来自网络。
2.0 版本:如今的大学生和高中生,人类历史上第一批纯粹的数字原住民,对他们来说,虚拟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的延伸。
1.0 是过渡群体,1.5 是混合体,2.0 是完全体。Z 世代是小白鼠一代,很不幸做了测试层:
刷手机对大脑发育好吗? 我们观察下小白鼠的认知模式。
Zoom 大学能提供等同线下的教育质量与社会化吗?我们追踪下小白鼠的长期发展。
无限制刷手机会让人越来越无意义感吗? 我们监测下小白鼠的心理健康。
算法"信息茧房"会固化思维吗? 我们分析下小白鼠的视野广度。
虚拟身份与现实人格如何交融? 我们记录下小白鼠的身份认同。
在海量信息冲击下,人类还有批判性思维吗? 我们测试下小白鼠的思辨能力。
当虚拟体验愈发真实,现实世界的吸引力会衰减吗? 我们记录下小白鼠的行为选择。
三
但人依然有主观能动性,纯躺平啥都不想本身也是需要能量的,有可能更累。
所以肉见可见,当上升通道收窄时,Z 世代分化出三种生存策略:
第一种:务实
既然学历恶性通胀,上大学变成一种投机行为,那就主动拥抱水电维修、管道工、电工等抗周期性强、硬技能导向的传统领域;或者公务员等抗周期性强、软技能导向的领域(比如今年高考分数线公布,深圳两所刚"升本成功"的职业技术学院直接上演《职校の逆袭》,年轻人(和家长)已经用脚投票,名校光环不如直接点技能树)。
第二种:YOLO
也就是冒险派,You Only Live Once。投身币圈和炒股,在高风险中冲冲浪。如果没有公平的机会,为什么还要参与这个社会游戏呢?如果没有什么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,干嘛不赌一把?
直到有一天,早上醒来,打开手机,看到川普币从 100 跌到 0.1,一切尽在不言中——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,随之而来的却是出乎意料的平静和虚空。Why so serious?人为什么要实现财务自由呢?就算筋疲力尽地挣扎之后有了钱,但存在的意义似乎并没有增加,依然有大把无意义的时间需要消磨。怎么消磨呢?消磨时间的意义又是什么?不消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?
第三种:文艺复兴
引用躺师(躺平学原理)一篇文章中的金句:"虽然 00 后年轻人的发展权越来越有限,但生存权得到了史无前例的保障"。读后"叮"的一声,脑袋里的灯泡亮了:虽然成不了马老师(中美两个版本的马老师都适用),但下限也更高,灵活就业也能苟住。
下限(经济基础)夯实了,"做自己喜欢的事"就不再是心灵鸡汤,也许就是出路:敞开了读书、看展、旅行、听音乐、看电影,把自己过程中比较酷的想法放出来,写成文字、拍成视频、编成音乐、做成播客 ……反正都是穷鬼,不如当个有故事的穷鬼。
历史经验告诉我们:人类之光都是"惨"出来的。Z 世代搞不好真能整出个诺贝尔文学奖——毕竟素材太丰富了:内卷、躺平、35 岁优化、算法困境、AI 焦虑 …… 每一个都是时代的注脚。
记得很久以前,矮大紧老师说过一句话,大意是:科技树点满了会卡关,这时候就轮到人文艺术来破局了。
(原文是:整个人类历史的展开,就是科学和艺术以平行线的方式交替解释人与自然。现在是科学发展时期,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以最快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…… 等科学再一次撞到南墙,艺术又会超越科学,解释人类的新问题。那时候才会出现崭新的文学、哲学、电影和音乐。)
等到现在 AI 快把人类工作抢完了,墙撞实了——到时候看的就不是谁会编程,而是谁能在这个赛博朋克世界里找到人类存在的意义。
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》中早有分教:人的意义来自"良质"(quality)(或理解为"手感"),来自到真实世界中去"摸摸看"——手放在摩托车上的一刹那,你才和世界有了真正的联系。
或是一解。大家试试看。
炒股配资官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